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深刻认识中国历史上在边疆治理领域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智慧,根本目的还在于通过“两个结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国当代边疆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对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本质,破解边疆治理中的难题,乃至加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以及对内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故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上,中国既是文明古国,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对世界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国的边疆治理既存在古代国家与近代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也有中外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的巨大不同。19世纪中期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从内到外都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进入鼎盛时期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外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边疆地区则首当其冲,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边疆治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救亡图存,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成为各个阶层,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志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剥削历史的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固边兴边富民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边疆治理消极被动的局面,使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呈现全新的面貌。
当前中国面对国际国内局势新变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须认真汲取中国历史上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立足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扎实推进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目标与路径
(一)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目标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首先要实现的目标是保障国家安全,按照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非法活动,确保边疆地区安全;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治理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群众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促进民族团结,依法?;じ髯迦褐诘暮戏ㄈㄒ?,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促进边疆地区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确保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大对边疆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边疆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紧密联系,推动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边疆地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目前,我国边境地区的6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广大边民的住房和饮水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增强了边疆治理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边疆地区地广人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子孙后代的福祉,更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边疆治理路径日益明确清晰,成效十分显著。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确定治边方略。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为新时代边疆治理定航把舵,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2021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系统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十个必须”),并为具体做好西藏工作,明确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包括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和长期建疆重要原则在内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相继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都为做好全国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各项工作明确了原则,指明了路径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南。把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工作作为全党全国的大事,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开启了我国边疆治理的新局面。其次是积极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政策,加强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将边境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边境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提高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打牢边疆治理的物质基础。在边疆地区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确保边疆地区的法律秩序。同时,通过巡查和维护国(边)界标志,防范和制止危害边界安全和稳定的行为,又为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支持。此外,通过整合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等力量,形成“一张网”的基层治理模式,有力维护了边疆和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二、以人民为中心破解中国边疆治理中的难题
(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与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毛主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
推进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离不开人民。首先,人民是边疆治理的主体。边疆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边疆人民,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人民的参与和满意是衡量边疆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准。边疆地区的党员干部需要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各项决策和措施能够真正惠及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其次,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必须依靠人民。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再次,人民的安全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也是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边疆治理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动力和创造力蕴藏在人民之中,人民是推进这一伟大进程的巨大力量。
(二)边疆治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必须依靠人民
以西藏为例,中国人民解放军顺利进军西藏依靠人民,能够迅速平息西藏反动上层发动的武装叛乱依靠人民;顺利推进民主改革,实现西藏地方社会制度巨大变革依靠人民;1962年成功打赢对印自卫反击战,同样得益于西藏地方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1959年废除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解放百万农奴既是西藏地方人权发展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也是西藏边疆治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获得翻身解放的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是极其重要的一条经验。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根据“十七条协议”第十一条“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应自动进行改革,人民提出改革要求时,得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的方法解决之”的规定,党中央把做好西藏地方上层的认识转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虽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最终还是爆发了反动上层发动的武装叛乱,让希望上层接受改变百万农奴命运的努力完全落空,也再次证明了其阶级属性和反动性。
(三)挑拨中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美西方反华势力破坏边疆稳定发展最惯用的伎俩
中国边疆地区治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有一个根源,就是帝国主义殖民侵略造成的无穷后患,也就是说中国当代边疆治理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消除帝国主义给中国边疆地区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影响。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领土,侵害中国主权,无情屠杀压榨中国人民。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不断强起来的今天,忽然关注起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权益”来了,接连制造系列谎言,目的只是制造中国汉族和兄弟少数民族间的对立、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对立,是否有事实根据他们并不在乎。
代表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和“三大领主”利益的达赖集团,通过经济压榨、精神控制和肉体摧残,让西藏地方百万农奴长期生活在黑暗落后之中,他们常常把“慈悲”“仁爱”这些佛教理念挂在嘴边,却从来没有对百万农奴的悲惨境遇有半点同情和怜悯,却在西藏走向繁荣发展的今天幻想着代表人民,奢谈“自由”“人权”,目的不外乎制造人民和政府的对立,图谋搞乱西藏,搞乱边疆地区,达到恢复其旧有统治的罪恶目的。他们过去与人民为敌,今天更代表不了人民,永远也站不到人民的立场上。
三、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构与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必须深入实际立足人民群众
中国的边疆理论工作者,从事边疆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创新理论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最终服务于国家安全、人民安全和边疆地区安全。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边疆研究更是如此。中国的边疆理论研究必须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学问做在祖国的边疆大地上,服务于火热的斗争实践,服务于国家边疆稳固、人民幸福。
边疆研究要努力破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筹安全与发展、经济与社会、资源开发与生态?;さ哪烟猓迪秩迦嗣窆餐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挂龊靡馐缎翁煊蚬ぷ?,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
中国的边疆研究不仅要破除近代以来为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服务,为霸权和文明冲突张目的西方理论和话语体系,还要深化中国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并讲好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动人故事。
(该文原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5年第1期,注释从略。作者张云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